这个夏天,新津有条小巷一夜之间成为网红打卡地。五颜六色的彩虹墙、充满怀旧感的浅蓝色电话亭、粉色的单车、阳台上伸展的三角梅……这条以“爱情”为主题的小巷吸引了老少情侣、远近市民前来打卡。
“天祥巷可以说是新津城区打造得最有特色的一条背街小巷,通过赋予主题,呈现出吸引人的外观。尤其是在打造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参与,把‘公园城市人人建,最美新津人人创’的理念贯穿其中,居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,大家经受了一次公园城市建设的洗礼。”五津街道*工委副书记梁敏超说。
8月25日《成都日报》相关报道版面图
网红小巷是怎样的炼成的?
第1步征求民意
从车水马龙的主干道走进静谧唯美的天祥巷中,时间仿佛突然变慢了。而你很快会发现,这是一条以“爱情”为主题的小巷。以粉色为主打色,多米的小巷,用墙绘描述了人一生的情感,从骑着单车穿过麦田的年轻情侣,到相濡以沫的老年伴侣。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在墙绘中找到共鸣,因此吸引了不少情侣前来拍照打卡、散步休闲,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。
“小巷很漂亮,在这里走一走、拍拍照,有一种幸福的感觉。”在附近上班、中午休息时间常来天祥巷散步的叶勇说。
“迄今为止,大家都觉得墙绘的主题选择很成功。但一开始,关于墙绘的主题还有不小争议。”承担了这条小巷墙绘及整体形象营造的“艺术”团队负责人蔡照珑告诉记者。
“从4月份知道天祥巷要进行整体营造开始,我们就着手征求居民意见,这条巷子到底要体现什么样的风貌,什么样的主题才能反映我们的小巷文化?7个院落都通过茶馆夜话等方式进行了意见征集,并成立了由各院落长组成的审议组。”城西社区*委书记潘雪川说。
一个星期过去了,潘雪川将7个院落的建议都收集起来,“有的建议说,我们这条巷子住的老年人多,应该以孝道文化作为主题;有的建议说,我们位于新津城区的中心位置,可以在墙上绘制美食地图,让大家对新津城区有哪些美食一目了然。这些建议都还挺有道理,但其中有一个主题最令审议组成员眼前一亮……”潘雪川说。
原来,这个令大家眼前一亮的主题是“爱情小巷”。建议者说,巷子虽小,却有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,比如,小巷中有一对夫妇,妻子罗凌云因车祸双腿瘫痪,丈夫林飞日复一日精心照料,不离不弃;80多岁的曹必文大爷,老伴瘫痪在床10年了,在他精心照料下,老伴现在已能借助拐杖行走……由于故事太动人,最终,“爱情小巷”力压其他主题胜出。
“这些平淡生活中的爱情故事,背后是可贵的人间真情,最能代表小巷文化。”蔡照珑说。在风貌营造的过程中,各个院落的居民也捐出自家闲置的单车、油桶,在艺术团队的发挥下,成为美化小巷的微景观。
第2步示范带动
天祥巷的墙绘和微景观的营造在6月初告一段落,然而,这只是小巷营造的第一步。接下来,开始对小巷两侧立面的阳台进行美化。
天祥巷中,面向巷子的有多个阳台。城西社区决定首批购买株三角梅,由社区居民认领。6月5日,这批三角梅被送到各个小区门口,由居民自愿签订承诺书,将三角梅领回家。
然而,三角梅入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。
两三天后,城西社区*委书记潘雪川站在巷子里,抬头朝两侧的阳台一看,“本以为大多数阳台都摆上了花,结果一看,有花的阳台稀稀拉拉,一数,在阳台上的三角梅只有一百来盆。”
送出去盆,摆出来的只有来盆,这是怎么回事?
经过调查,潘雪川发现,许多居民并没有把领到的三角梅搬回家,而是顺手放在小区院落的花坛里。
“哪些居民领了花,我们都有名单,上门一问,人家说,‘我们没有在阳台上养花的习惯’。”潘雪川很无奈。
于是潘雪川一家一家做工作,就这样,那些被随手丢在花坛里的三角梅回到了阳台上。社区干部又去买了蓝雪花、满天星、海棠花等盆花,给居民更多选择。
社区干部动手帮助居民清除阳台上的杂物,摆上花盆后,一个个阳台显得美观起来。“目前90%的阳台上有花,从巷子下面看上去还是挺美观的。”潘雪川说,“对于那些始终拒绝在阳台上养花的居民,我们也予以尊重。营造最美阳台是靠自愿,不是靠强迫。”
“现在刚刚把花摆上去,效果看起来还行。难的是长久地维护。”于是,社区为大家请来园艺老师,举办“社区营造主题植物沙龙”,教大家怎么在阳台上养花。天祥巷的居民建了个